当艾草清香漫溢教室,当双语童声吟诵诗韵,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社区课堂悄然开启。近日,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携手沌口街道宁康园社区举办“语润清明·文化传承”四点半课堂,为社区小朋友打造了一场“外语+文化实践”沉浸式体验活动。
英语课堂话清明:故事里的节日密码
“清明节跟寒食节有关系吗?”“青团为什么是绿色的?”活动伊始,外国语学院“青葵”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台雨轩通过趣味动画短片引出主题,带领孩子们追溯清明节的起源脉络与习俗演变。讲解过程中巧妙融入“sweep the tomb(扫墓)”等核心词汇,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释清明节慎终追远的深刻内涵。“双语习俗问答”互动环节中,孩子们借助中英文对照卡片,轻松掌握了“fly kites(放风筝)”“spring outing(踏青)”等特色习俗的英文表达。现场欢笑声与朗读声此起彼伏,语言学习与传统文化实现了自然交融。
青团巧手承非遗:指尖上的节气记忆
进入文化实践环节,志愿者们迅速化身为“非遗传承导师”,带领孩子们体验青团制作这一传统工艺。从面团揉捏的力道把控到红豆沙的配比技巧,志愿者们手把手耐心教学,将时令美食的制作精髓娓娓道来。孩子们屏息凝神,指尖轻揉面团,将满载春意的豆沙馅料悉心包裹。颗颗青团泛着温润光泽,有的印着花瓣纹样,有的捏成萌态小兔,传统文化在稚嫩的指尖焕发新生。
校社联动育新芽:双语里的文化之桥
“我们以语言为桥梁、文化为核心来设计活动,既展现外语学科服务社会的功能,更希望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国际语境中的生命力。”外国语学院团委老师熊书林表示。宁康园社区负责人俞雅洁说,“这种‘外语+非遗’的创新模式,让青少年在文化认同中建立全球视野,为社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正如活动现场飘扬的艾草香气,这场校社共建的文化实践,正以青春姿态书写传统习俗的当代篇章。
为深化“外语赋能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外国语学院与宁康园社区将构建“双语双轨”长效育人机制,持续打造“武汉·印象”沉浸式文化体验课程体系。这种“语言+文化”跨界融合模式,为青年学生搭建起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平台,同时也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种子,实现高校专业资源与地方文化需求的精准对接,助力青年学子与社区群众在文化传承中双向赋能、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