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英烈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广大青年继承先烈遗志、厚植家国情怀,清明前夕,外国语学院组织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传统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缅怀英烈:重温革命历史 赓续红色血脉
青山有幸埋忠骨,哀思无尽悼英魂。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党支部联合水木清华社区党委及经开建设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共同开展了“缅怀英烈祭忠魂 砥砺奋进践初心”清明祭扫特色党日活动。
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位于一条隐蔽小路深处,松柏苍翠,守护着烈士英灵。在烈士纪念墓前,全体人员整齐列队,依次敬献鲜花,表达对先烈的哀思与敬意。祭扫结束后,党员师生参观了贺胜桥战役纪念馆。馆内珍贵文物、图片和资料,生动展现了北伐战争的壮阔历史。叶挺独立团作为共产党领导的英勇部队,在此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赢得“铁军”美誉。
党员沈秋实老师分享感悟:“革命先烈们的奉献与牺牲换来如今的和平与繁荣。我将牢记党员身份,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师生代表在缅怀先烈的过程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文化传承:解锁非遗魅力 厚植家国情怀
当艾草清香漫溢教室,当双语童声吟诵诗韵,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社区课堂悄然开启。外国语学院携手沌口街道宁康园社区举办“语润清明·文化传承”四点半课堂,为社区小朋友打造了一场“外语+文化实践”沉浸式体验活动。
团中央2024年关爱行动“七彩假期”全国优秀团队——“青葵”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台雨轩通过趣味动画短片引出主题,带领孩子们追溯清明节的起源脉络与习俗演变,讲解过程中巧妙融入核心词汇,阐释清明节慎终追远的内涵。在“双语习俗问答”互动环节中,孩子们借助中英文对照卡片,轻松掌握了特色习俗的英文表达。
在“青团巧手承非遗”环节,志愿者们化身为“非遗传承导师”,带领孩子们体验青团制作。从面团揉捏到馅料包裹,孩子们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导下,制作出颗颗青团,传统文化在稚嫩的指尖焕发新生。
外国语学院团委老师熊书林表示:“我们以语言为桥梁、文化为核心来设计活动,既展现外语学科服务社会的功能,更希望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国际语境中的生命力。”宁康园社区负责人俞雅洁认为,“这种‘外语+非遗’的创新模式,让青少年在文化认同中建立全球视野,为社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为深化“外语赋能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外国语学院与宁康园社区将构建“双语双轨”长效育人机制,持续打造“武汉·印象”沉浸式文化体验课程体系,助力青年学子与社区群众在文化传承中双向赋能、共同成长。
此次清明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红色基因+文化传承”双维实践路径,构建起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师生在英烈纪念碑前筑牢信仰根基,于非遗传承中深植文化根脉,实现了红色精神与传统文化、学科特色与社会服务的有机融合。未来,外国语学院将持续深化校社联动,在守正创新中讲好中国故事,使红色薪火代代相传,让文化自信浸润人心,引领青年学子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无愧于历史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