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至28日,由湖北省教育厅、武汉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和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指导,江汉大学主办,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和英国斯特灵大学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单位协办的“人工智能与翻译:跨文化传播新路径国际学术会议”在江汉大学隆重举行,大会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主持行政工作副院长黄海泉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湖北省教育厅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梁薇、武汉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李军、江汉大学副校长李卫东、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刘军平先后致辞,对会议的举办表示祝贺,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及师生表示热烈欢迎。
大会共设17场专家学术报告、五个平行分论坛。来自中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二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驱动下的翻译发展与跨文化传播展开深入探讨。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翻译研究与实践,为跨文化传播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会议期间,17个专家学术报告和5个平行分论坛分别由湖北省内20余所高校的外国语学院院长、副院长主持。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在线上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语言工具必然取代低层次的重复性翻译任务,但这也推动翻译走向高端发展。新时代中国需要更多具有国际传播意识和跨文化理解力的高端译者。”
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翻译》主编杨平教授强调新时代翻译教育应服务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武汉大学刘军平教授提出“共情翻译”概念,强调在AI时代重建人与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教授、Translation Studies期刊主编Piotr Blumczynski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翻译主体性观念,提醒学界重视人机关系与翻译创造性。
德国海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Heidelberg)荣休教授Juliane House则从跨文化视角出发,提出翻译既是沟通的桥梁,也是文化差异的镜子。
此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赵军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杨枫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忠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许明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朱一凡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黄勤教授、英国伯明翰大学Emma Tyler教授、英国斯特灵大学Gemma Robinson教授、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Han Jing教授、英国斯特灵大学Li Sai Hong终身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Benjamin H. Nam副教授等国内外12位专家分别就各自研究领域分享了新观点、新方法、新发现。
会议期间,五个平行分论坛同步举行,主题涵盖翻译教育与培训、人工智能赋能的笔译与口译、机器翻译与专业实践、翻译理论与翻译史等议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30多所高校的中青年学者与研究生踊跃发言,展示了翻译学科在数智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在闭幕式总结中,湖北大学杨元刚教授指出,本次大会具有“三高、三跨、三多”的特点:政治站位高、与会嘉宾学术声望高、江汉大学学科建设热情高;跨校、跨学科、跨专业,推动翻译与人工智能、法律、传播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并呼吁学界多学习、多研究、多实践,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机遇。
会议最后,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周昕教授强调,新时代中国翻译事业应坚持“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塑造”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既具人文情怀、又能熟练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翻译人才,为提升国家话语能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力量。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搭建了翻译与人工智能跨学科研究的高水平交流平台,也为新时代中国在全球传播体系中的话语体系建设注入了新的智慧与动力。
(通讯员 陈子威)
(国际处、科研处、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