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核心期刊论文发表与科研项目申报的痛点与难点,提升教师学术论文发表能力与项目申报命中率,外国语学院于2025年9月3-5日举办了“学术周”暨青年博士论坛。该活动采用“专家讲座+青年博士论坛”交叉推进模式,通过2场专家讲座与4场博士论坛的深度联动,构建起“专家引领破难点、同伴互学拓视野”的学术交流生态,为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搭建了高效实践平台。
9月3日下午,主持行政工作副院长黄海泉教授、刘梅丽教授领衔,4位博士教师代表依次登台,围绕“语言认知机制创新探索”“外语教学模式实践革新”等前沿议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报告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教学实践价值,台下教师针对“科研如何反哺教学”“科研方法如何优化”等关键问题踊跃提问、深入研讨,现场思想碰撞氛围热烈。
当晚 18:00-22:00,学院特邀《现代外语》编辑部编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启教授,通过腾讯会议开展“核心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线上专题讲座,讲座由黄海泉教授主持。王启教授从编辑视角 直击论文写作痛点与难点,逐环节拆解科研误区并给出解决方案:1)选题需规避“大而空、旧而陈、缺新意”三大陷阱,确保研究价值;2)研究问题需具体明确,既要能通过实证数据支撑,又要形成逻辑闭环;3)研究方法选择需紧扣文献依据与研究目标,避免“方法与问题脱节”;4)文献需优先选用国内外最新成果,杜绝依赖过时资料;5)结果汇报需跳出“数据复述”,直接回应核心研究问题;6)写作语言需精准流畅,杜绝口语化与冗余表述。整场讲座干货密集,为教师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指明了方向,获得参会教师广泛好评。
9月4日上午,两场博士论坛围绕“区域国别研究”与“翻译研究”开展。副院长牛忠光教授及多位青年博士聚焦“区域国别跨学科方法论”“日本外交与老龄化问题”“术语翻译创新”“语料库口译研究”等前沿议题,分享兼具跨学科视野与外语学科特色的研究成果,从区域国别问题的多维度分析到翻译技术的实践应用,有效拓宽了与会教师的研究思路,为跨领域合作埋下伏笔。
9月4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张辉教授受邀莅临学院,在J03-B501教室开展“新文科背景下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专题讲座,讲座由黄海泉教授主持。张教授结合多年评审经验,为参会教师提出三点建议:1)要洞察“新文科”核心内涵:明确其“新”体现在“交叉学科融合”“问题意识导向”“中国元素凸显”三大维度,其中“问题意识”是申报成功的关键;2)要明确认识到评审专家重点关注“选题价值、问题意识、论证逻辑、研究基础”四大要素。3)要深耕目标领域文献,从文献梳理中提炼研究问题,结合自身优势确定“精准且具创新性”的选题,为申报奠定坚实基础。
9月5日上午,张辉教授采取“一对一辅导”的方式,对学院博士教师的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申报书进行精心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张教授直击共性问题,他指出部分申报书的研究问题挖掘不深、问题意识模糊、论证缺乏逻辑等问题。针对具体案例,张教授提出要强化问题意识,梳理逻辑链条,补充前期研究支撑等修改建议。参与教师纷纷表示此次辅导直击痛点,为申报书修改厘清了思路,收获远超预期。
此次“学术周”活动打破了传统学术活动单向输出的局限,构建“研”与“训”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博士论坛为教师提供“成果展示、观点碰撞”的平台,实现“同伴互学”;专家讲座 + 一对一辅导精准对接教师“论文发表、项目申报”的核心需求,实现“靶向破难”,不仅加深了教师对各研究领域的认知,更帮助其提升了学术论文发表及科研项目申报的实操能力,为科研能力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始终坚持有组织的科研,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指导、定期开展院内学术研讨”等活动,逐步构建起“专家引领 + 同伴互助”的科研提升体系。经过不懈的努力,学院连续两年成功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研成果稳步提升。新学期,学院将进一步营造浓厚学术氛围,从“选题指导、项目打磨、经验分享”等维度发力,为教师科研项目申报提供“全周期、全方位”支持,助力教师科研能力再上新台阶,为学院学科建设与科研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